固體腈綸紗的主要成分是什么?固體腈綸紗主要由聚組成,它是用85以上的和不超過15的第三單體共聚而成,經(jīng)濕法或干法紡絲制成短纖或長絲含量占85%以上,稱為單體,純凈的聚 結(jié)構(gòu)緊密,性脆硬,染色性很差。單體通常用含有酯基的化合物,如丙烯酸甲酯、甲基丙烯酸甲酯、醋酸乙烯酯等單體加入后,大分子排列的規(guī)整性變差,分子間作用力減弱,從而使纖維在微觀結(jié)構(gòu)上趨于疏松,纖維的柔軟性提高,彈性和手感,并有利于染料分子的引入,纖維染色性。單體含量約占5%-9%,其含量的多少除了影響纖維的染色性外,對性能也有顯著影響。條件不變時,隨著單體含量的增加,由于丙烯酸甲酯的玻璃化溫度降低,纖維的耐熱變色穩(wěn)定性下降,即受熱后纖維易發(fā)黃,并使纖維的熱蠕變量增加,熱收縮變形性提高,初始模量降低,纖維受熱后容易產(chǎn)生變形,但由于大分子鏈段的柔曲性提高,成品纖維表現(xiàn)出較好的彈性回復能力。加入第三單體,是為了向纖維中引入一定數(shù)量的親熱烈基團,以染色性能。第三單體含量很低,一般為1%左右。 固體腈綸紗A10支12支16支19支21支24支28支30.7支32支34支38支40支氣流紡腈綸紗、OEA7支10支12支16支渦流紡腈綸紗A10支14支20支.腈綸是纖維在我國的商品名,國外則稱為“奧綸”、“開司米綸”。通常是指用85以上的與和第三單體的共聚物,經(jīng)濕法紡絲或干法紡絲制得的合成纖維。含量在35~85之間的共聚物紡絲制得的纖維稱為改性聚纖維。短纖維又稱切段纖維,是化學纖維長纖維束被切斷或拉斷成相當于各種纖維長度的纖維。也可用纖維如晶須及石棉。短纖維界限,長度一般為35~150mm。按纖維的規(guī)格可分為棉型,毛型,地毯型和中長型等短纖維。它們可以純紡,也可和不同比例的纖維或纖維混紡制成紗條,織物和氈腈綸有固體和膨體兩種。膨體腈綸過膨處理之后會很蓬松,但是固體的就不會。
腈綸紗線的特點腈綸具有優(yōu)良的性能,由于其性質(zhì)接近羊毛,故有“合成羊毛”之稱。通常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給商家購買聚纖維時,都會俗稱腈綸。腈綸合成纖維含有或丙含量大于85的共聚物。腈綸可與羊毛混紡,產(chǎn)品大多用于民用方面, 如毛線、毛毯、針織運動服、蓬布、窗簾、、人造毛皮、長毛絨、膨體紗、水龍帶、陽傘布等。腈綸還是高科技產(chǎn)品――碳纖維的原料。根據(jù)不怕蟲蛀等不同優(yōu)點的用途的要求可純紡或與纖維混紡,各種規(guī)格的中粗絨線和細絨線“開司米”。